对虾养殖的管理涉及多个方面,包括池塘建设、水质管理、饲料管理、疾病防治等。以下是一些关键的管理措施:
选择地势平坦、水源充足、光照充足的环境建池。
池子要求平整、不渗漏、大小适中,水深一般土池1.8~2.0米,高位池为2.0~2.3米,装配增氧机。
消毒过程包括清除杂鱼、杂虾和寄生虫、细菌、病毒等病原,可以使用生石灰等消毒剂。
进水水质管理:放苗前注入清洁或经消毒清野处理的养成用水,放苗后养成用水要经过蓄水池沉淀、净化处理。
水量及水交换:养成前期每日添加水3~5厘米,直到水位达1米以上,保持水位。养成中后期根据水质情况酌情换水,采取缓慢换水的方式调节水质。
水质监测:每日测量水温、溶解氧、pH值、透明度、池水盐度等水质要素,定期检测池内浮游生物种类及数量变化,有条件者可检测氨、氮等其他水质要素的变化。
饲料品质:配合饲料质量和安全卫生应符合SC2002和NY5072的规定。
饲料投喂量:根据对虾尾数、平均体重、体长及日摄食率计算每日理论投饲量,再根据摄食情况和天气状况确定当日投喂量。
饲料投喂方法:放苗后的初期通常日投喂4次,以后随着对虾增长,投饲料量加大,调整每日投喂次数,下午以后的投喂量约占全天投喂量的60%左右。养成初期全池均匀投喂,随着对虾生长,可选择对虾经常聚集处投喂。
定期监测水质指标,包括pH值、溶解氧、氨氮等,并根据监测结果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,如换水、增氧、调节pH值等。
控制养殖密度和饲料投喂量,以减少水质恶化的风险。
在高水温季节进行药物预防,如使用漂白粉、强氯精等消毒剂。
勤巡池,观察有无异常表现、水质状况、水色变化,并记录对虾活动、摄食、体色等情况,发现问题及时处理。
勤检查投饵,观察对虾摄食情况,适当增减投饵量,检查闸门拦网是否有漏洞或堵塞。
勤除害,及时清除能侵食对虾的肉食性鱼类、蟹类等敌害。
保持虾塘底质良好,水体透明、有害物质少,定期检测水质,根据具体情况调水改底,酌情使用生物制剂、氧化剂、酸碱调节剂等。
在对虾饲料里添加一些营养物质,提高对虾抵抗力,预防对虾营养不良或消化不良。
通过以上管理措施,可以有效提高对虾养殖的成功率和产量,同时降低疾病发生率,确保对虾健康生长。